基于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进”教学实践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想。高校的“三进”工作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开展“三进”工作以来,在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但开展的层面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课程多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研究小组认为:“三进”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个系统工程应当架构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三位一体平台。这个育人平台需要各类课程都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立足高职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三进”,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成果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个环节中,进教材、进课堂既是载体,也是中介和手段;进头脑才是根本目的。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教学实施中“三进”工作的重点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研究小组形成了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融合的线上线下两个课堂,三大赛、三活动、三基地的三维立体支持,多点实践创新考核评价的“123N”课程“三进”模式。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开设人文素养必修课程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开设于2013年,开设之初作为学院的选修课程,课程团队只有3人,经过5年的建设积累,课程团队发展壮大到18人。团队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需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需要本门课程载体,开设适用全院所有专业的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研究小组所构建的中国文化精粹必修课程得到学院支持,2018年修订了全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该课确定为人文素养公共必修课,成为河北省首家把中国文化精粹作为必修课程的高职院校。
(二)贯穿核心价值理念,开发文化精粹校本教材
“进教材”是“三进”的基础和保证,“进教材”的关键是有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由于大多数中国文化类教材偏重理论,对推动“进教材”有难度。课程研究小组主要成员经过三年时间的反复打磨和调整,于2020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化精粹读本》。该教材在整体设计上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图文并茂和数字媒体形式,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丰满而深刻的精神内涵。首章由中国文化自信切入,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
“进课堂”是“三进”的核心和关键。在高质量的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课堂”是“三进”取得实效性的最为关键一环。本课程研究小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线上课堂录制了55集微课视频,提供了165个课程资源。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在抗击疫情期间,确保了教学教育质量,并对振奋中国精神和抗疫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下课堂制作优质教学PPT提供给学生,紧密结合三项大赛、三项品牌活动和三个实训基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学生内心,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四)开展三项经典大赛,引领爱国明礼敬业标杆
“进头脑”是“三进”的目标,也是最艰巨的工程。课程团队通过在全院开展中华礼仪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创新大赛三项比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喜闻乐见的大赛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三项经典赛事,引领出爱国、明礼、敬业的标杆,提升学生向先进学习的动力,逐步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并以此为指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实施三个品牌活动,植入和谐友善责任精髓
为了更好起到“进头脑”的效能,研究小组反复论证筛选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实践活动项目,形成了课前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成人礼活动、汉服体验活动三个品牌活动。三个品牌活动中植入了和谐、友善、责任的精髓,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树立了立足新时代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
(六)建设三个实训基地,拓展优秀红色文化传承
为更好解决“三进”落地生根问题,学院支持建成了校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训室和校外的水上公园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百团大战纪念馆共建基地三个实训基地,通过三个实训基地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牢固树立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青春梦、成才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担负起传承优秀红色文化的责任。
(七)注重三进实际效果,鼓励N种入心入脑行为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学实践同考核紧密结合,考核不局限于卷面固定的考核,更注重日常入心入脑的行为。中国文化精粹课程考核体系中20%为“三进”行为分值,不论是见义勇为,还是献血扶助的公益活动,还是拾金不昧的良善举措,还是改善环境的劳动锻炼,还是精益求精的工匠创新等等,都纳入鼓励的学分中。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三、主要教学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基于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学实践研究,立足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着力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方法如下:
(一)三进工作有机融合,解决课程思政戴帽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课程要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从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看,许多课程把课程思政认识为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变化。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简单地把专业课程内容戴上思政内容的帽子,无法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能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本成果的解决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系统工程有机融合,通过“123N”课程“三进”模式,强化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各个环节的衔接,将思政元素如同血液融入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解决素质养成脱节问题
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的情况。人才培养计划侧重专业技能课程,忽视职业素养课程,甚至还有职业素养课程不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导致素质养成成为空洞口号。
本成果的解决方法:首先加强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其次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再次明确职业院校要推进内涵建设,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从2018年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中纳入了中国文化精粹课程,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素质养成相脱节的问题。
(三)构建精品在线课程,解决三进载体局限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三进”工作,把“进课堂”局限于思政课程,或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造成“三进”载体的局限。
本成果的解决方法:课程团队通过两年的时间,架构起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体系,通过精心组织与运行的课程,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互动教学和生生之间协同学习。中国文化精粹线上课程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中国精神和抗疫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设立三三品牌项目,解决实践教学随意问题
人文素养类课程往往缺少实践教学项目,即使有实践项目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看视频、课堂讨论、布置作业也作为实践项目,难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本成果的解决方法:课程团队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打造品牌项目,形成了中华礼仪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创新大赛三个重要比赛,以及课前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成人礼活动、汉服体验活动三个品牌活动。三个比赛和三项活动已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被固定下来,受到全体学生的热捧,参与度高。
(五)多种方式考核评价,解决能力培养趋同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落脚点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优秀合格人才应当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匠型”人才,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目前高职课程培养规格上比较单一,能力标准趋同,学生个体潜能和创新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本成果的解决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固定评价+个体行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本课程的“三进”教学实践同考核评价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精粹课程考核体系中的20%为“三进”个体行为分值,不设统一标准,将见义勇为、热爱劳动、热心公益、拾金不昧、遵行孝道、发明创造、参与竞赛、非遗传承等等均涵盖其中,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能力培养趋同化问题。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三进工作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作为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内容,有针对性挖掘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适合高职学生的一本校本教材、线上线下两个课堂、三项经典比赛、三个品牌活动和三个实训基地,系统并潜移默化地开展好“三进”工作,课程思政既接地气又贯穿始终。
(二)三进工作与在线课程建设衔接
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突破对“课堂”原有的认识,三进工作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衔接,通过职教云MOOC学院和超星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范围更为广泛。
(三)品牌项目带动核心价值观宣传
通过多年打造,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粹课程,也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拳头产品。中华礼仪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创新大赛三项赛事和课前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成人礼活动、汉服体验活动三个活动已成为学院和课程的品牌,带动全院师生踊跃加入其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四)课程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同步
以三进的实效性为根本,通过建立校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训室和校外的水上公园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百团大战纪念馆共建基地三个实训基地,为师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开展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真正将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入心入脑。
(五)个体行为评价激发个体创新性
坚持“以生为本”,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设立个体行为评价分值,增强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进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激发个体创造性。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基于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建设效果显著,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实施,带动了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十德墙”“河北非遗文化传承长廊”“习近平对青年学子寄语长廊”都是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团队成员策划与设计。2017年,刘莲花作为成果负责人报送的《经典诵读唤醒传统文化之魂,主题展览筑牢文化自信之根》获得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与三项大赛和三个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三三品牌项目”已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越来越强,涌现了一批拾金不昧、助力扶贫、坚守抗疫一线的优秀学子。水上公园开展的“传统文化展览”观展人数上万人,学生讲解30余场;2016年董金凤老师带队的实践小分队获省级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学习李保国精神,做扶贫攻坚榜样”主题实践活动先进小分队;2017年带领小分队助力文化扶贫;2019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授予普通话小分队“优秀实践团队”;学生参加的2018年、2019年全国商务秘书大赛获团队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课程思政效应广泛,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思政模式收效显著,得到了各课程同行的普遍认可,被作为学院课程思政重点教研课题推广。疫情期间,中国文化精粹课程以在线方式宣传抗疫精神的教学在学院网站进行报道。课程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在疫情期间还完成了抗疫在线课程,配合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思政。
(四)课程资源丰富精良,受益师生广为赞誉
与“三进”工作相衔接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精良的教学资源,仅职教云MOOC学院学习人数达到4640人,学员单位110个,点击人次986692人次。微课脚本设计被各门课程翻用;PPT资源广受好评。中国文化精粹课程被评为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推荐参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五)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热爱国文蔚然成风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加强了学子的文化自信,古代诗歌吟诵、书画展览等吸引众多学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已成为学子的自觉行为。2019年学院被省语委和教育厅授予第三届师生汉字书写大会优秀组织奖。